• 欢迎光临启仕教育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卫生 > 备考信息 > 正文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

    日期:2016-02-01 15:20:54   来源: 启仕教育   编辑:小启

    一、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毐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一)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隔离、消毒、护理和心理治疗。患者的隔离按其所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排出方式及时间而异,并应随时做好消毒工作。舒适的环境、良好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确保各项诊断与治疗措施的正确执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护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对病人的关心和鼓励等是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支持疗法

    包括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的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的各项措施。这些措施对调动患者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病原治疗

    亦称特异性治疗,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措施,具有抑杀病原体的作用,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化学治疗制剂和血清免疫制剂等。针对细菌和真菌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与化学制剂,针对病毒的药物除少数外目前的疗效还不够理想。各种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指征和方法可参阅附录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血淸免疫制剂包括各种抗毒素,此外,某些兔疫调节剂,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胸腺素等对某些病原体亦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如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和抗毒素较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在应用前都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和作好皮肤敏感试验,对抗毒素过敏者必要时可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的脱敏方法,原虫及蠕虫感染的病原治疗常用化学制剂,如甲硝唑、吡喹酮和伯氨喹等。

    3.对症治疗

    不但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可通过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可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器官、使损伤降至最低的目的。例如,在高热时采取的各种降温措施,颅内压升商时采取的脱水疗法,抽搐时采取的镇静措施,昏迷时采取的恢复苏醒措施,心力衰竭时采取的强心措施,休克时采取的改善微循环揹施,严重毒血症时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疗法等,能使患者度过危险期,促进康复。

    4.康复治疗

    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和脑膜炎等可引起某些后遗症,爾要采取针灸治疗),理疗、高压氧等康复治疗措施,以促进机体恢复。

    5.中医治疗

    中医的辨证论治对调整患者各系统的机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某些中药,如黄连、大蒜、鱼腥草、板蓝根和山豆根等还有一定的抗微生物作用。

    二、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也是传染病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患者总是由临床工作者首先发现,因而及时报告和隔离患者就成为临床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应当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并且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传播的主导环节,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传染病继续传播。

    1.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①鼠疫②霍乱。

    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髄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丙类包括:①流行性感冒②流行性腮腺炎③风疹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⑤麻凤病⑥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⑦黑热病⑧棘球蚴病⑨丝虫病⑩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要求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的接触者,应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密切观察,并适当作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应尽可能地在人群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和随访观察。

    对动物传染源,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处理;如无经济价值者则设法消灭。

    2.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1)隔离

    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隔离的种类有:

    ①严密隔离:对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如笛乱、鼠疫、狂大病等,病人应住单人房,严格隔离。

    ②呼吸道隔离:对由病人的飞沫和鼻咽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流脑、麻疹、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等,应作呼吸道隔离;

    ③消化道隔离:对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食具而传播的传染病,如伤寒、菌痢、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阿米巴病等,最好能在一个病房中只收治一个病种,否则,应特别注意加强床边隔离。

    ④血液—体液隔离: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及体液而发生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在一个病房中只住由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

    ⑤接触隔离:对病原体经体表或感染部位排出,他人直接或间接与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炭疽、梅毒、淋病和皮肤的真菌感染等,应作接触隔离;

    ⑥昆虫隔离:对以昆虫作为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丝虫病等,应作昆虫隔离。病室应有纱窗、纱门,做到防蚊、防蝇、防螨、防虱和防蚤等;

    ⑦保护性隔离:对抵抗力特别低的易感者,如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严重烧伤的病人、早产婴儿和器官移植术患者等,应作保护性隔离。在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尤其应注意避免医源性感染

    (2)消毒

    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广义的消毒则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在内。消毒有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两大类。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两种,可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选择采用。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个方面。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和提高生活水平等,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接种蛋白疫苗之后可使机体对相应的病毒、衣原体、细菌和螺旋体等感染具有特异性主动免疫能力。动物实验证明加人适量的佐剂,如氢氧化铝,可提高蛋白疫苗、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后,可使机体具有特异性被动免疫。人类由于普遍接种牛痘苗,现已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曾对人类危害很大的天花,由于我国在儿童中坚持实行计划免疫,全面推广服食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已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免疫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预防医学 传染病 专业知识
    启仕教育公考微信二码
    启仕简介启仕荣誉联系我们媒体关注法律声明免责声明人才招聘合作加盟
    Copyright@ 2012 www.qs1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启仕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