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
1.秦朝
(1)秦的统一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后来秦王政于前221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秦王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的特点。最后都城咸阳于前207年十月被刘邦攻陷,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⑵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王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号为‘始皇帝’,他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 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
⑶秦末农民战争
指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秦的战争。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向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八年的战争中,中国没有统一的政权,因为战争由秦朝末年开始,战争所处的时代称秦朝末年,即秦末。
2.两汉
⑴文景之治
是指中国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汉武帝
(前156年8月-前87年3月29日),名刘彻,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四岁封为胶东王,七岁时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在位时期,汉朝盛极,称汉武盛世,同时打败了匈奴等民族对华夏的入侵,至今仍为史学家所称道和敬仰。
汉武帝首创兼首用年号的皇帝。登基之初,一改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大削诸侯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推动诸侯分封所有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路。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⑶光武中兴
王莽篡汉,西汉结束,改国号为新。后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最终肢解新莽政权,汉景帝后裔刘秀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后汉,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农业、手工业都得以从新莽天凤四年(17年)起到东汉建武前期的战争而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下的恢复和发展,政局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⑷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在西汉,都护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普遍由骑都尉或谏议大夫兼领,东汉年间为单任官职。
都护一职初设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策大雅南),监护西域诸城各国,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后,尤其是在张骞通西域、李广利伐大宛之后,为将西域纳入朝廷军队的势力范围为以后对匈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畅,由此取代匈奴的势力,将天山南北第一次置于中央朝廷的势力范围之下,都护府府治立在乌垒城,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郑吉之后,西汉时代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已知姓名的共有18位。
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至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西域乱而不复置都护。
⑸丝绸之路
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qs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