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启仕教育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资料 > 文化综合 > 正文

    2015年政法干警备考:中国古代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

    日期:2015-01-08 09:17:00   来源: 启仕教育   编辑:小启

      历史是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部分的重要考察内容,涵盖内容较为广泛,教育网小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整理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相关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第四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

      1.从统一到分立

      ⑴三国分立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帝,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又称为“三国分立”。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⑵淝水之战

      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⑶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本姓“拓跋”,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后改姓“元”,在位28年,享年33岁,他去世后,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

      元宏即位时只有5岁,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冯太后是汉人,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进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太和十七年(493年)亲政后,秉承冯太后的政策,继续进行了汉化改革,而且做得比冯太后更大刀阔斧。

      2.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

      ⑴屯田制

      屯田制,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的土地制度。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

      “屯田制”,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⑵江南的开发

      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到珠江和闽江流域。三吴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1)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刘宋时代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生于建康(今南京)。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

      在数学上,祖冲之研究过《九章算术》和刘徽所做的注解,给《九章算术》和刘徽的《重差》作过注解。他还著有《缀术》一书,汇集了祖冲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缀术》曾经传至朝鲜和日本,但到北宋时这部书就已轶失。人们只能通过其他文献了解祖冲之的部分工作:在《隋书·律历志》中留有小段祖冲之关于圆周率工作的记载;唐代李淳风在《九章算术》注文中记载了祖冲之和儿子祖暅求球体积的方法。祖冲之还研究过“开差幂”和“开差立”问题,涉及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求根问题。遗留下来的祖冲之的数学贡献主要有他对圆周率的计算结果和球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及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中。

      祖冲之还曾设计制造过许多精巧的机械,在文献《南齐书·祖冲之传》和《南史·祖冲之传》中有所记载。他曾经设计制造过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重新铸造了当时已经失传了的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制造了"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设计制造过计时仪器漏壶和欹器。

      为纪念祖冲之,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有一条城市道路命名为“祖冲之路”。莫斯科大学大礼堂前的走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着祖冲之像。河北保定有一所以祖冲之命名的中学,有******手书“河北祖冲之中学”石碑。

      (2)《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由北魏官员贾思勰所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 (544年)以后,另一说为533年至544之间。

      书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现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自《齐民要术》推出后,引起历代政府重视,明代王廷相(1474-1594年)称它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唐、宋以来出现不少农书,无不以它为范本,其中,元《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授时通考》均受其影响。

      (3)范缜

      范缜(450年-510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天监六年他以惊人的勇气著《神灭论》一文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反对当时借助政权力量以势压人的佛学,证明物质是实在的,精神是附生的。

      (4)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士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

      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有“书圣”美誉。

      (5)三大石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扩建。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建于北魏。

      云冈石窟指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武周山北崖的一系列石窟,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0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 米。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岸边。始建于北魏,经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等历代扩建。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开凿于北魏至北宋的四百余年间,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6)佛教与道教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据记载大约是西汉末期,另一说是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传入之时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信仰。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学相提并论,佛像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及到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同佛教、基督教并称现代中国三大宗教。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主张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同佛教、基督教并称现代中国三大宗教。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主张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启仕教育公考微信二码
    启仕简介启仕荣誉联系我们媒体关注法律声明免责声明人才招聘合作加盟
    Copyright@ 2012 www.qs1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启仕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