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启仕教育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资料 > 文化综合 > 正文

    2015年政法干警备考:中国古代史之隋、唐

    日期:2015-01-12 09:31:00   来源: 启仕教育   编辑:小启

      2.隋唐经济

      (1)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但是隋朝大运河在其后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隋代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中国华北,尤其是中原地区,在平定南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待开皇九年(589年)三月平定南陈后,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北方,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最终形成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扬州、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西接大兴,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长折今2700 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得民怨沸腾,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

      ⑵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

      主要规定

      (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其主要特点在于按人口分田。而不是以往按户口分田。这样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隐瞒人口的问题。便于赋税征收。

      租庸调制:

      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特点在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百姓压迫,定量收取,保证政府收入。

      (3)曲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4)两税法

      780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 唐中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两税法的重要意义

      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在均田制下,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虽说依据资产,但土地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其次,在“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下,不管是地主、贫民,他们向国家纳税的数量却完全一样,这当然极不合理。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再次,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纳税。又因为贵族官僚原来就得负担户税和地税,所以也得交纳两税。这样,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收入。

      3.隋唐文化

      赵州桥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赵县的洨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1400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多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印刷于868年的唐代《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开元五年(717年),僧一行来到京都长安,充当唐玄宗的顾问,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他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大衍历》,它是僧一行在全面研究总结古代历法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二是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另外他还在仪器制造和数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功绩。

      《千金方》

      《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由被世人尊为“药王”的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孙思邈(约581年—682年)编著。《千金方》它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 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流传。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其中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等都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它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言、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它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并且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唐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一些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

      (2)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代文学积累。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这也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5)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发展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6)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也给诗人们以良好的艺术熏陶。

      4.中外交流

      ⑴玄奘

      ⑵鉴真

      ⑶遣唐使

    启仕教育公考微信二码
    启仕简介启仕荣誉联系我们媒体关注法律声明免责声明人才招聘合作加盟
    Copyright@ 2012 www.qs1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启仕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