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宏观报告的提出,自然有其全面的观察视角,但是诸多微观细节也不容忽视。儿童福利周的启动,不是什么坏事,可以让儿童在6.1假期享受难得的福利,顺带也能推动关心福利活动的开展,然而关键问题却是,习惯了在儿童节才来关注儿童,会淡忘这些问题的日常关注。
犹记得一则电视广告里有这样一幅画面--六一儿童节这天,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到家中,年幼的孩子不是赶紧扑到父母怀里,而是远远地躲在爷爷奶奶的身后,纵是爷爷奶奶开心地告诉“你看谁回来了”,孩子仍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去打量这熟悉而又陌生的“路人”,可见即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分隔许久后总还是会有情感缓冲期。
在儿童节这天突然想起爱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辨别能力较差,可能会导致三四岁的孩童缺少童心,但这毕竟是关乎父母失职的老话题,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根源还是在亲情缺失上,若不是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孩子出现孤独心理,这样的情感缺失恐怕在很多父母心里还是不够警醒。
数据不能代表全部,却可以反映个体事实。据报告指出,近年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逐渐改名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服务对象从流浪儿童向特殊困境儿童扩展,工作职责也从被动救助向主动保护转变。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未成年人保护中心345个,比上年增加了71个,换言之,不仅是流浪儿童问题值得关注,在未成年人保护上,都需要做一些切实的转变。“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也让不少家庭矛盾显现出来,并不是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够,而是并未形成一个常态的相处模式,仅仅是在儿童节这天,才想起陪孩子过儿童节,如此关爱,对孩子来说也是昙花一现。
其实,要亲近孩子,既要有报告的宏观解读,也需要平时的细致爱护。儿童节就像一首歌,这首歌承载了太多回忆,就像一张魔毯,在未来的几十年还能让我们怀念小时候。童年就像一首诗,这首诗里需要有陪伴的味道,关爱孩子不宜死板,它应该是一种值得追忆的时光。礼物不是最重要的,太多的严肃只会让孩子觉得黯然无光,多一点童年的味道,才能多一份被惦记着的美好。
不要总是儿童节才想起关爱儿童,正如不要在母亲节才想起给母亲一声问候一样,特定的节日需要有特定的关爱,这本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唤醒我们儿童子的常态关注,想想,你有多久没带孩子出去玩了?有多久没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