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国一直重视儿童的权益保障和福利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在留守、重病、残疾、贫困等困境儿童的救助保护和津贴保障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无须讳言,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儿童福利制度不能满足于社会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以儿童医疗为例,据统计,我国每1万名0~14岁儿童平均仅享有5个儿科医生,2010年~2014年我国儿科医生总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约0.3万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儿科医生总量不足的问题,会愈发突出。同样,面临考验的还有基层儿童福利服务支撑系统。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未成年人保护中心345个,显然这难以满足上千万特殊困境儿童的现实需求。可见,儿童福利滞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逐步调整、改善儿童福利制度,刻不容缓。
儿童福利制度何以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许多人把儿童福利当成经济发展的包袱。他们认为,在儿童福利上投入多了,在经济发展上,投入就会减少,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在改革初期,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情形下,确实需要优先拼经济。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收入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这种“切蛋糕”的思维,早已过时。
相反,如今完善的儿童福利,不仅不是包袱,反而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必然释放出天量的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以农村学生营养午餐制度为例,政府购买学生午餐服务,必然能激活一定量的餐饮公司和配套企业,进而增加税收、拉动就业。可见,国家在儿童福利上加大投入,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反而是转型升级的契机。
事实上,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也是社会的重要粘合剂。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假若孩子出现问题,就会让一个家庭失去希望,激化社会矛盾。而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则无疑能缓解这些矛盾。试想,假若孩子生重病后,家庭无钱诊治,会不会刺激家长,甚至是产生偏激思想?而对极重病儿童实行基本免费制度,让每一个孩子都“病有所医”,岂不化解这份风险?因此,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也是社会的重要粘合剂,必须要努力构建。
可见,儿童福利制度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社会稳定粘合剂。完善儿童福利制度,不仅有助于经济转型,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相关部门只有甩掉“包袱思维”,统筹协调关爱保护儿童工作,才能让儿童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发展,持续增加社会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