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启仕教育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资料 > 行测备考 > 正文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热点:政治理论

    日期:2014-07-22 09:52:00   来源:

      招考备考信息每日放送——黑龙江微信号:hljqsjy

      黑龙江国考备考群:239154691(加群注明:地区/姓名)

      知识点一:物质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确定了物质的决定性作用,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我们学习马哲唯物论时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唯物论较为核心的概念。

      一、定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对于这个概念来说,首先要知道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一个最高而且是最一般的概念,而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是永恒不变,不会因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发生变化。

      物质的这个概念是到了列宁时才被正式提出和总结出来,其实,物质这个词有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提出过,但目前我们所普遍认可的是列宁提出的这个概念。

      二、运动

      运动这个概念是和物质密切相关的,大千世界中,任何的物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不论是机械的物理变化,或者是化合等这样的化学变化,甚至是人类社会的变迁,无不体现出事物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所以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它是随着物质的生成便生成。还有一种运动的方式比较特别,那边是运动的相反面——静止。静止是相对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事物是静止的,那么前提必须是有一个参照物,某物A相对于某物B是静止的,比如同一个教室里的坐在课桌前的学生,相对于班里其他学生是静止的,当时相对于操场上正在体育课上跑步的学生却是运动着的。

      例 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所谓参照物,就是指绝对不动的物体

      B、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是最合适的,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C、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一定是不同的.

      D、研究宇航员在飞船中的运动情况,选择飞船作参照物较方便

      【解析】选C,所谓的参照物并不是绝对不动的物体,一是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二是参照的不动的物体是相对于本身来说无论是速度或者变化的频率相近的物体。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运动或是静止的结果一定是不同的。所以选项A、B是不对的。宇航员在飞船中,如果选择飞船作参照物的话,会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利于对周边环境的洞察,所以对宇航员是不利的,选项D也是不对的。

      三、规律

      前面说了,物质是运动的,而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同样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作为转移,是永恒不变的,比如万有引力,水火相克,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不能随意更改。当然了,在规律面前,我们就毫无力了么,当然不是,我们虽然不能够创造规律,但是却可以认识规律并且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发展,从而建立起新的联系。

      规律的普遍存在的,它不是单单在某一个领域或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在世界中普遍都存在,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关联,这种关联都或多或少都以规律的形式呈现,这种关系是稳定的,不容易发生改变,比如鱼离不开水,生物离不开氧气,水往低处流,一个时期的生产力决定着这个时期的生产关系等等。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要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才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福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同样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办事情。

      物质观是学习唯物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要知道物质是客观的,物质是运动的,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作为我们来说,就要用理性把握客观规律,发挥能动性来认识规律,并为我们所服务。

      知识点二:矛盾观

      矛盾是辩证法中的核心词汇,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中核心要点,无论在考试中还是原理的学习过程里,都是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热点。

      一、定义

      这里的矛盾并不等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前后矛盾,逻辑上的矛盾,在日常中常常说到的非A即B,是逻辑上的矛盾,在哲学当中的矛盾并不是指这种前后逻辑上的,而是指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矛盾双方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却又能相互转化的关系。

      比如有高才有低,高低共同存在于一个矛盾体中,互相依存,互为前提,比如磁场中的南北两极,父与子等等,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便是我们要研究的哲学的矛盾。

      二、基本属性

      矛盾既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由于对立在矛盾双方中表现为斗争性,而统一在矛盾中表现为同一性,所以我们又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称之为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首先先有斗争性才能称之为矛盾,所以这个属性是绝对的,世上任何的一个矛盾都是有双方同时存在,并且相互斗争,相互对立的,而同一性确实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统一于一个事物当中,矛盾双方若要达到同一,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在近代中国,国共的两次合作,处于矛盾双方的国共两方,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呈现出了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辅相成,相互连结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是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的。

      二者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比如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之间,粮食产量的增大是与科技发展为条件的,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比如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通过学习吸收老师身上的优势来发展自身,同时,老师也要从学生身上学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对于矛盾的考查往往会以某一个具体事例或是结合时事来进行。

      例题: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一番,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也有人认为,发展是最重要的,要全速发展。请你结合矛盾的相关原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这个题谈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是对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考察,答题中只要能够用材料的内容结合原理即可,重点说明斗争性和同一性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要合理把握二者的关系。

      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矛盾出现,稳定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发展便是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的结果,稳定是为发展创造好的环境,而发展才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所以要处理好矛盾双方,促进事物的发展。

      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转换的。

      正是因为矛盾的这两种特性,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在处理事情过程中要看到矛盾是存在于任何事物当中,并且要认清每个矛盾的特点,具体矛盾要具体分析。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正是由于我国发展中有自己的特点,才要在结合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同具体国情相结合,来发展自己。

      知识点三: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中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这个规律中最为重要的是几个关键的词。

      一、肯定和否定

      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在这里的肯定和否定并不是我们在判断中认为的对或是错,而是指保持事物的现状即是肯定方面,比如水在保持液体状态的时候便是水的肯定方面,而打破事物的现状即是否定方面,比如水在零度以下是变成了固态,这种冰的状态便已是水的否定方面了,这里的肯定和否定的区别便在于此。

      当然,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结成冰的水当它在零度以上时便有成为水,此时的水又成为了冰的否定方面,所以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

      二、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是在发展过程中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表现,其实质最早被黑格尔所提出,即扬弃,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吸收周围有利的因素来发展自己。对糟粕的丢弃,对优点的发扬和继承。

      在扬弃的过程中,否定是事物内在作用的结果,比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三、否定之否定

      事物都是经过肯定方面再到否定方面,再到在否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发展的,这种变化并不是对原来事物的否定和倒退,是对原来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所以这种规律表明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断否定不断向前。

      例题:

      1、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规律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B、这一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这一规律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D、这一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解析】D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

      A、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解析】A D

      3、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解析】D

      知识点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报告强调,中国要始终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这个词是今年的有一个热点词汇。

      一、发展历程

      在1982年十二大时,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报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特色一词。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到二十一世纪后的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内涵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 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所谓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公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作为三个特点,但是邓小平同志勇于创新,他根据中国的特殊性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容,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中华文化、民主政治。

      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的出发点,也是我党的工作宗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历来的领导人无不是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比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无不谈及以民为本的思想。

      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放宽,放活企业去发展,在市场不能做到的领域再去进行调控,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宽松的环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在十八大中还强调了对文化的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在经济实力还算发达的今天,对文化的软实力要求提到了另一个高度,所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传统的道德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引以为傲,并以其作为行为的标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坚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知识点五: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愿,也是由一国的国体所决定的。在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利益和出发点都是以人民作为立足点,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一经济基础之上,是为巩固和发展其经济基础服务的。

      在我国,政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而逐步的在转变其职能,力图做到市场和政府的“手拉手”向前走。我国的国家职能可分为对外的和对内的两类职能。

      一、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包括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活动和各种犯罪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依靠它的强制权利来实现,从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生命安全,保卫国家的独立,依法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得到保护,对危害人民或是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打击,惩治不法分子。实现政治职能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十八大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但在其过程中,市场不是万能的,例如市场中会出现因为竞争而出现的一些不法行为,像三聚氰胺奶粉,或是苏丹红咸鸭蛋等企业,这就需要国家组织经济建设,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文化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的和腐朽的思想,另一方面,组织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政府可以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来保证各方利益和和谐,提供各种公共设施,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完善就业机制,尤其是矛盾较深的医疗保健,都是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内容。

      二、对外职能

      保卫职能、交往职能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的职能。作为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有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来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确保国际地位。作为任何的一个国家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世界和平才能为每个国家的交流合作营造安定和谐的氛围。

      我国政府要转变职能,不能是以管多管少作为评价衡量政府好坏的标准,应该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政府最为基本的职能便是要管理好服务好,不仅要管理,更要服务,所以建立起服务型政府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的能力。

      例 题:

      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说,我国现阶段要履行的国家职能是( )

      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

      C、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C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国家政府应以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为主。

      知识点六:中国梦

      在2014年春晚上黄渤的一首《我的要求不算高》唱出了很多老百姓的心声,“八十平米的小窝,还有一个温柔的老婆,孩子能顺利上大学,毕业就有好工作,每天上班很畅通,没有早晚交通高峰,天天去户外做运动......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中国梦一词毫无疑问已然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中国梦不仅是政府的,国家的,他更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到今沉淀了深厚的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到现在的将整个大家庭凝聚在了一起,曲折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奋斗,拥有着共同的信念,才能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富强,立于世界之林。

      十八大报告确定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若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实践中走出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辛历程中总结出来的,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也能够持续的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若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的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若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梦的实现是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所以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发挥自身的力量,共同努力奋斗,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了国家,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每个人的小家而奋起,国家会因为我们而强盛,我们也会因国家的强盛而为幸福。

      知识点七: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由国家依法建立,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在我国,医疗和养老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医疗制度不断改革,确保更大范围的百姓能够享受到医疗,尤其是扩大农村医疗的享受比例尤为重要,让他们能享受到同市民一样的待遇,减轻患病居民的家庭负担。随着中国老龄化,老年人的比例在整个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养老问题也便成为社会问题,老有所依成为眼下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为年老退休后,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给予了保障,也缓解了家庭子女的经济负担。这也是国家对人民的保障,一切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社会福利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为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城市孤寡老人、符合供养条件的残疾人和孤儿实行集中供养,对农村孤寡老人、符合供养条件的残疾人和孤儿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集中供养一般通过举办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进行;对于残疾人,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来兴办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企业,帮助适合参加劳动的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

      社会救济制度的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比如发生了自然灾难或是人为灾难,无辜的人民群众受到了伤害,是可以得到政府的救济,在四川地震时,受灾的人民便可以得到政府所给的救济用品,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了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而设定的,世界各个国家均有这样的制度来保障自己国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才是国家的幸福。这种制度也是在根据变化着的国情来更改变化,不断适应和变化着的需求。

    启仕教育公考微信二码
    启仕简介启仕荣誉联系我们媒体关注法律声明免责声明人才招聘合作加盟
    Copyright@ 2012 www.qs1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启仕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