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启仕教育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资料 > 时政热点 > 正文

    民族性是文化高地的标识

    日期:2014-07-22 09:57:00   来源:

      严良堃指挥家

      核心观点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能否挺直腰杆,主要在于能否筑起自己的文化高地。文化接轨不等于趋同。把我们的民族特色抹杀掉,把我们的文化打扮得跟外国文化一样的“接轨”,只会为民族文化带来毁灭

      

      交响乐在中国只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百年来,几代音乐人的共同努力让中国交响乐的成绩可圈可点。然而,作为高雅音乐的一种,交响乐本身比较脆弱。

      交响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交响乐团演出,所需人员少则几十,多则百人,日常训练和演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若让乐团完全通过市场自给自足,乐团就会疲于奔命,没有精力创作。有人说,现在有的乐团多追求大编制、高难度的作品,对乐手基本功训练重视不够。依我看,这不能全怪乐团。一些乐团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考虑演出曲目的市场。没有梅克夫人经济上的支持,柴可夫斯基也许很难写出大量不朽的乐曲。

      据我了解,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多种政策扶植交响乐。在欧洲,资助交响乐团的企业能获得一定的税率优惠,甚至得到免税待遇,以此激活社会资本对高雅音乐的资助热情。在我国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提供充沛的资金,一方面承担乐团演出的票务营销;与此同时,政府也对乐团的艺术水准有所要求:比如,一定时间内演出的曲目不能重复,一年演出总量必须达到一定的场次,保证一定场次的公益演出等等。这样一来,交响乐团一方面不用奔波于市场,得以潜心提升艺术质量,一方面有充裕的资金去聘请各国音乐家为自己创作新曲目。

      交响乐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作人才的成长、成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现在的社会环境,提倡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声音有些微弱。有人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这样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有的艺术家太看重物质,缺少精神上的追求,缺少奉献精神。有人把每次的创作当成一次性劳动,“给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活,干一分钟的活就拿一分钟的钱”。像冼星海等老一辈音乐家,他们以挽救民族危亡、提高民族素质为创作目的,而不是把音乐当成谋利的工具。我不反对索取,但是不能把索取看做唯一,艺术创作是需要一些历史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能否挺直腰杆,主要在于能否筑起自己的文化高地。经济领域要与国际接轨,文化领域是不是需要与国际接轨呢?这个可以讨论。文化接轨不等于趋同。把我们的民族特色抹杀掉,把我们的文化打扮得跟外国文化一样的“接轨”,只会为民族文化带来毁灭。曾经有外国音乐家对我说:如果不是看署名,我听中国一些现代派的音乐作品还以为是欧洲作曲家创作的!我国很多老一辈音乐家留学归来后,就专注一件事,就是用西洋音乐的技巧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技巧或者乐器是西洋的,但音乐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

      交响乐在今天能够得到很多中国人的喜欢,是几代音乐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他们创作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并通过各种形式培育交响乐的听众,有意识地进行交响乐的普及工作。今天我们不能丢掉这些传统,要让交响乐成为大众喜爱的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

      (本报记者任姗姗、徐馨采访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性是文化高地的标识
    启仕教育公考微信二码
    启仕简介启仕荣誉联系我们媒体关注法律声明免责声明人才招聘合作加盟
    Copyright@ 2012 www.qs1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启仕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