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启仕教育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资料 > 时政热点 > 正文

    文学,如何塑造新的军人形象

    日期:2014-07-22 09:47:00   来源:

      当下的军旅小说依然表现出“底层叙事”的底色。创作多集中表现军营中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书写小挫折、小苦难、小悲剧,捕捉和放大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细腻感受,这无疑为和平时期的军旅叙事开拓了新的写作资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家的视野,捆绑了作家的想象力,使叙事呈现日常化、碎片化、低视点的特点,与当前波澜壮阔的新军事变革进程中的军旅生活拉开了距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和平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曾经笼罩在军人这个职业头上的崇高光环渐渐褪去。“农家军歌”文学思潮的兴起,把农民出身的军人作为主角进行塑造,通过对军人生活和军人心灵的揭示,解构了已经成为创作定势的“英雄情结”,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军人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经历着复杂的嬗变。但因为对农民军人的狭隘性和功利性做了过度戏剧化的表现和片面性的价值评判,同时又欠缺对军人职业的一般属性和生活基本面的把握,“农家军歌”出现了创作瓶颈,以致在90年代中期以后日渐式微。

      时过境迁,今天,新型高素质军人早已取代农民军人成为军营的主角,但比之“农家军歌”,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新世纪军旅小说中的许多军人形象依然显得单薄苍白、模糊且僵硬。这种差距,除了和作家的生活经验、情感投射以及写作资源有关,还勾连出一个亟须对军人职业伦理进行重新认识、深化认识的问题,也即一种文学观念的自觉。

      职业化的军人伦理与传统的英雄主义精神之间的张力,是书写新型军人和当下军旅生活的重要向度,而军旅作家对此尚缺乏自觉。当下军人伦理的内涵,简言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使命任务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军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内容都有着独立于地方的特殊性,军人生而为战,要在战争和战争准备中追求其终极理想和价值;二是军人职业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军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通约性。在特定的体制之内成长,军人也面临着“职场”的竞争、职业命运的选择、婚恋和家庭生活问题;三是英雄的军史和优良的传统对军人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立场原则、价值判断、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传承性影响。这三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的缠绕、渗透和交融构成了现代军人的伦理体系,也成为新世纪军旅小说伦理叙事的内在要求。

      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军人的意义价值怎样认识和表达?我认为,本质上还是要写人的心灵和精神。再高科技的军事变革,也是以军人为主体,再高精尖的武器装备也要由人来操控。新时期之初,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中短篇小说与生活的距离之近,对生活对人物的认知之深刻、把握之精准、思想之高蹈,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领了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风向。而当前的很多作品很难见到对生活、对内心的耐心、细腻和有力的刻画,多数都粗糙且平庸。进入新世纪,社会生活正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军队、军营和军人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紧跟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及时而深刻地反映军旅生活的新变和新型军人的生存状态,以文学的方式构建军人伦理,已经成为军旅作家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30日 14 版)

    启仕教育公考微信二码
    启仕简介启仕荣誉联系我们媒体关注法律声明免责声明人才招聘合作加盟
    Copyright@ 2012 www.qs1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启仕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