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启仕教育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资料 > 时政热点 > 正文

    节约集约铺就圆梦之路

    日期:2014-06-26 11:43:00   来源:

    江苏无锡,一座座新地标拔地而起。于韬摄

      第二十四个全国土地日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为宣传主题,这是自设立全国土地日24年来第八次将“节约”或“集约”写入主题。可以说,节约集约已成为最能诠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要义的社会共识。然而,时代背景不一样,对节约集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我们踏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今天,更能深刻领会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必要性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紧迫性。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底子薄、起点低、速度快的特征非常明显,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的大跨越。回过头看,在以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拉动的发展模式下,城乡用地格局失衡,规模结构不合理,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既浪费大量耕地资源,也透支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研究显示,我国每亿元GDP占用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是21世纪头10年美国、日本、韩国地耗水平的2.3倍、8倍和4.8倍。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今天,我们追求发展转型,就是要彻底改变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闯出一条占地少、效率高的新型发展道路。

      土地问题正是新型城镇化最先遭遇的最大问题。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增加约8729万亩,城镇用地增长了62%,村庄用地增加了1837万亩,城乡人均建设用地均高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全国优质耕地大量减少,人均耕地有所下降,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还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我国人均土地严重不足、土壤质量持续下降,土地低效利用与闲置浪费并存加剧了人地矛盾,由此我们要更为警醒: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势在必行。

      基本国情不可改变,资源约束同样无法回避。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面积仅有180万平方公里,宜居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20%,许多资源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重叠,可开发后备资源少,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迫近极限。然而,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大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是任何时期和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维持在20%高位水平,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超过规划安排1000多万亩,很多发展战略实施将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即便如此,新型城镇化也绝不能触及保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绝不能触及生态空间的承载底线。

      在这场规模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中,“三个1亿人”要“落地”,区域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要“落地”,一个个中国梦元素要“落地”……土地从哪里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设定的人均140平方米上限,城镇工矿用地理论腾退潜力202.7万公顷,占其总量约1/5。若进一步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规划目标控制,理论腾退总量将达到273.6万公顷,占其总量约1/4。农村居民点用地若按照原《村镇规划标准》人均150平方米上限来控制,理论腾退潜力高达734万公顷,占其总量的41.5%。面对如此规模的用地潜力,唯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全面推行节约集约,才能将其充分释放并高效利用,避免产生新的浪费。

      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圆梦于“四化”同步推进的道路上。梦想扎根于土地,新型城镇化既承载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也是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平台,汇聚着成就梦想的点点滴滴。圆梦之路,始于十分珍惜脚下每一寸土地,成于全面节约集约用地,舍此别无他途。(毛志红)

    启仕教育公考微信二码
    启仕简介启仕荣誉联系我们媒体关注法律声明免责声明人才招聘合作加盟
    Copyright@ 2012 www.qs1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启仕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