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汉的百步亭花园社区,一位家住顶楼的老人,每月的水费不到10元。抄表员以为老人偷水,就去老人家里一查究竟。这一查,居然查出了一个武汉市“节水示范家庭”。原来,老人将楼顶排水管引入废铁桶、废浴缸里,自建了一个雨水收集系统,一年下来节水近200吨。
近日,笔者跟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采访团,来到了湖北、湖南两省。“两湖”可谓是丰水之地,走访中却发现,对水“吝惜”的不仅是个人,当地政府和企业也是如此。丰水之地如此节水,背后有着怎样的缘由?
要治污 必节水
“湖北节水是为了减排、减污。”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金正鉴一语道出丰水地区的节水动力。水利工作者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公式:通常来说,使用1立方米水产生0.7立方米污水,按照最低1∶40的纳污标准,也需约28立方米的清水来降解。节约1立方米水,意味着少污染28立方米水。因此,节水的更大意义在于减少污染。
对这个公式进行逆向推导,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湖北荆门市得出了“要治污、必节水”的结论。荆门主要的排污通道是横穿城区的竹皮河,竹皮河环境压力很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荆门除了限制高污染企业外,也对高耗水企业说不。近几年,荆门共拒绝不节水项目30多个,相当于拒绝十多亿元的投资,节约下来的水资源不少于5000万立方米。
荆门的做法在统计数字上得到了回应:至2012年底,荆门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574立方米下降到199立方米,降幅达65.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441立方米下降到143立方米,降幅达67.6%。
考政绩 水指标
为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开始动用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让水指标成为考核要点之一。今年年初,水利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水资源考核工作全面启动。而早在3年前,湖南省就率先开始了水资源考核,成为州市政府节水的重要动力。
在第一年的水资源考核中,长沙市用水量最低。长沙市水务局局长李增加介绍,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长沙为全市5000余家非居民用水户核定用水计划指标,实行按年度考核。
用水大户开始想方设法节水,湖南农业大学就是一例。该校引进的水电远程节能监控平台,能实时检测管网漏水及各个水龙头的用水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向两名水管员发送短信。通过该系统,该校用水量从2009年的514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300万吨。
做企业 负责任
武汉是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2000年至2013年,武汉城市人口增长35%,经济总量增长6.7倍,用水总量反而减少了约2.5%。2000年以前,企业节水主要靠政府规章、制度的推动;2000年以后,节水成为了企业的共识。笔者了解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企业逐渐认识到,节水带来的负责任企业的形象,能大大提升品牌美誉度。
武汉市第一耗水大户——武汉钢铁(集团)公司,10年间工业产值实现了超1000亿元的目标,而通过节水改造,用水总量由5亿多立方米下降到7000万立方米左右,下降幅度近90%,生产每吨钢铁的用水量由过去的近30立方米下降到3.88立方米,远远优于国家标准,第一耗水大户变身成为第一节水大户。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看重“节水型企业”这一头衔,有企业老总直言不讳:“几十万元的奖励,对我们企业来说并不重要,我们看重的是这块‘牌子’。”老总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节水方面获得的荣誉,最终会变成经济效益。(潘旭涛 杜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