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宣传周关注社会共治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记者陈炜伟、胡浩)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取得积极进展,但“餐桌污染”依然是困扰监管部门和公众的难题。“舌尖安全”还要迈过几道坎?在10日举行的201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暨第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就推动社会共治、保障食品安全展开热议。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提倡生产经营者尚德守法、诚信经营,是推动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说,今年下半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下发指导意见,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诚信档案,对守信者褒奖,通过建立“红榜”弘扬正气。同时,强力推动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的实施,加大对食品违法违规企业的联合惩戒。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也将从本月起向社会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在政府监管层面,强化源头管理是重要举措。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管局巡视员广德福介绍,下一步种植业要重点打击在蔬果茶用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行为,积极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畜牧业突出强化兽用抗生素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继续深化“瘦肉精”、生鲜乳整治,严防出现反弹。渔业抓好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的治理。
同样体现源头管控理念的,还有风险监测的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司长于军说,监管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开展基于食品种类风险分级管理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在综合梳理分析食品生产许可类别,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分类,商标分类等食品种类分类的基础上,将加工食品、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以及食品添加剂划分成不同的大类、亚类和细类,研究符合我国食品生产结构及管理现状、条块明晰的食品种类目录。
于军说,同时要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人群和消费模式、食品特性和加工工艺、既往监管状况、健康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参照国外管理方式和相关的经验做法,将食品种类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一般风险三个类别,并区别设定非法添加与禁用物质、农兽药残留、污染物、致病菌等检验监测的项目指标,及时发现各类食品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食品种类风险等级,拟订实施重点突出的抽检监测计划和方案,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等级分类监管。
除了风险监测,事后处置的重要机制——追溯体系的建设也被广泛关注。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说,商务部启动了肉菜追溯体系建设,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安全。追溯体系通过物联网,利用中央、省、市三级管理平台,覆盖批发、屠宰、零售、消费环节,利用IC卡、二维码、条码等各种技术,记录肉菜流通信息,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
常晓村说,追溯体系的建设将来还会逐步扩大到中药、酒类、奶制品、水果等制品。这项工作涉及面广,还需各部门通力合作,同时要制定追溯管理办法,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引导安全消费。
当前,我国食品违法呈现新特点,食品违法犯罪手段日趋复杂隐蔽,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挑战。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成为推动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秀梅说,要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入手,形成“人人努力、环环尽责”的食品安全环境。
果壳网CEO嵇晓华说,要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通过网站和社交媒体向公众主动传递正面的食品安全知识,需要媒体、专家、志愿者广泛动员起来,每个人都尽量做到“谣言止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