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参考解析
两件造假金缕玉衣评估出24亿元的天价,促成一起巨额骗贷案件的发生。日前曝光的这则新闻,称得上"骇人听闻",也暴露了民间文物鉴定的乱象。
民间文物鉴定的乱象深深影响了文物鉴定行业的信誉,造成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利益驱动。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全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为了几万、几十万元的鉴定费,不作任何技术检查就轻作判断。
第二,监管不到位。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
第三,鉴定资格证书发放的低门槛。某些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第四,技术落后。以前鉴定主要靠眼,而今,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比如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这些造假单靠肉眼有一定的鉴别难度,科技也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第五,规则不规范。行规是约定俗成的职业守则,蕴含着职业道德,是一个职业成熟、完善的标志。已故文物专家单士元就曾说过: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文物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严格行规,即从事研究、鉴定的文物专家不得从事收藏,以防学术失范。恪守道德成为美谈,偶有"湿鞋"者也会成为反面教材。而现在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
第六,法规不健全。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针对正在兴起的民间收藏和鉴定,法律法规的空白,是失控,也是大隐患。
要想整顿乱象丛生的民间文物鉴定市场,必须多管齐下:
需要尽快对我国民间文物鉴定加强法律规范和监管,建立文物鉴定诚信记录体系,将鉴定机构定期报送的鉴定记录作为其申请换发《许可证》的必要条件。对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予以严格规范。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和教师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取消鉴定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将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列上黑名单。完善资质认证,才能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此外,建立完整的文物数据库,确立检测标准。
详细适用的民间文物鉴定法律法规越早出台,文物事业的发展才越有保障。只有让艺术品鉴定在法律的规范下保持着诚信,才能避免使金钱让高雅的艺术蒙羞!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